後窗
  在生物和醫學報道中,“抗癌”一直是個搶眼球的關鍵詞。天然病毒M 1具有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的特性,是最近該領域最熱門的報道。
  10月6日,中山大學藥理學教授顏光美團隊的這一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 A S)後,最早的中文報道是10月10日《科技日報》的報道,新聞標題為《一種新溶瘤病毒能精確殺滅癌細胞》。報道中用了多個原創的比喻,稱M 1病毒“像長了眼睛一樣準確找到腫瘤組織並將其殺滅”,“如同‘精確制導’一般”。這個報道及其所用的比喻在其他媒體報道和微博傳播中均被廣泛使用,而事實上這些比喻並不准確。
  同日,中山大學在其官方網站發佈新聞,通報論文發表一事,只有四五百字。對比可發現,通稿中用詞是“感染並殺傷”,“抑制腫瘤生長”,詞義與第一篇報道有明顯區別。
  幾日下來,多家媒體的報道都是千字以內的短消息,內容基本沒有超出首發報道和通報範圍。報道基調越來越高昂,“有望攻剋癌症”等樂觀言論不絕。甚至有媒體提及該研究堪當諾貝爾獎提名。
  當日,我上網找到PN A S雜誌公佈的論文摘要,讀了幾行我便發現,自己沒有分析理解實驗的能力,對摘要的自行翻譯也難以保證準確。必須聯繫採訪尋求協助,首選是聯繫實驗室團隊,若不行則找領域內專家分析評價,再不濟也要找一個相關專業的博士生解釋,才有底氣寫這個報道。
  而在“知乎”等問答網站上,具有科研背景知識的多名網友分析試驗成果,認為論文有意義,但遠沒有媒體表述上樂觀,批評媒體報道過度誇張。若報道未能回應這些疑問,記者便已落在讀者的後面。
  晚上,我們首先聯繫了中大校方,採訪要求被婉拒。次日,我設法聯繫上實驗團隊的一名成員,再聯繫上顏光美教授本人。此時顏教授已收到大量的患者咨詢郵件電話,正希望通過媒體讓興奮的輿論冷靜下來,欣然接受採訪,詳細解釋了試驗中的問題。次日,《M1“滅癌”病毒研究人體試驗最快也得等3年》的報道見報,與其他報道相比,有相當大的信息增量,也得到受訪者的認可。
  這次報道,我做的事情是把自己定位為“問題提出和傳遞者”,將公眾的問題帶到科研工作者面前,在問與回之間架起橋梁。對無科研背景的記者來說,所能做的也就是回歸基本的新聞操作,回到核心信息源上。而對讀者來說,遇到簡短而轟動的科技新聞,可以做的是別急著下定論,等待更加詳細的報道。
  南都記者 陳萬如  (原標題:科技報道,請回到基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m04bmxqq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